赛博风讲堂

    ——“给人工智能一颗良芯”

欢迎访问

赛博风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赛博风讲堂 > 正文

王淑庆主讲赛博风讲堂第31期 谈人工智能体的“有意不为”及其哲学困境

2019年11月14日 00:20 付刘云 点击:[]

2019年11月12日上午,赛博风讲堂第31期在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研究所如期举行,研究所教师王淑庆博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体的‘有意不为’及其哲学困境——兼论人工能动性的本质”的学术报告,覃志华、刘大为、孙保学、李波、肖根牛等老师以及20余名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会。



构造具备自主行动能力的机器,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之一。王老师认为,自主行动能力既要求行动者能够主动地实施行动,也意味着它能够有意地不做某些行动,后者甚至更能体现行动者的能动性。此次报告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王老师首先介绍了此问题的研究背景;其次,着重阐释了从能动性到“有意不为”及人工智能体的“有意不为”问题。基于行动哲学视角,概括出人类能动性的三种界定,并说明“有意不为”在能动性中的地位。在比较人类与机器在“有意不为”上的区别后,论证“有意不为”对于构建人工能动性的必要性;最后,从功能理性与动力机制两个方面,探讨机器“有意不为”背后的哲学难题。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针对王老师的报告提出了了一些疑惑,王老师针对大家的疑问进行了细致的回应。特别地,王老师的报告引发了在场师生的一些激烈争论。比如,李波老师认为:在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意义上,人类的价值理性在于终于关怀,从而机器不可能拥有任何功能性的价值理性,而只能拥有功能性的工具理性;王老师则认为,机器模拟终极意义上的价值理性可能无法做到(但仍需论证),但模拟初级价值理性,如道德敏感性,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再如,李海阳同学认为:如果机器拥有“反思”能力的话,则人与机器的界限将变得模糊;王老师的回应是:“反思”有不同的级别,比如二阶推理可算一种简单反思,而如果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反思哲学问题,则人机的区别确实会变得模糊。




上一条:杜志远做客赛博风讲堂第32期 谈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与创新” 下一条:万丹、詹好主讲赛博风讲堂第30期 谈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可控性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