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会伦理

    ——“给人工智能一颗良芯”

欢迎访问

AI社会伦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AI社会伦理 > 正文

陈自富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智能社会中的人类责任”

2018年08月27日 22:57  点击:[]

 

智 能 社 会 中 的 人 类 责 任

作者:陈自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210

人工智能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其核心目标就是让计算机完成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早在1959年,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约翰·麦卡锡就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日常生活情境,从而作为人类智能助手的想法。这意味着从那个时候开始,科学家已经开始区分计算机完成人类脑力劳动中确定性较强的重复性任务和比较开放的日常决策任务。
  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麦卡锡提出的这个想法在技术实现上却不是那么容易。20世纪6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第一个聊天机器人程序艾丽莎(Eliza)能在临床心理治疗中模仿人类医生与患者进行对话,却不能理解真实情景。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虽然付出了更多努力,让计算机在国际象棋、围棋等领域都超过了人类,同时苹果、微软等大公司也开发了各自的智能语音助手,但仍很难基于生活常识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具体的日常决策任务。
  这种情形在今年5月的谷歌年度开发者I/O大会上有了令人震撼的进展。谷歌演示了功能强大的智能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谷歌助手),与同类型的苹果Siri(苹果智能语音助手)和微软Cortana(微软小娜)相比,Google Assistant能直接代替用户与真人对话沟通,对人类生活常识的理解自然流畅,并能完美地执行为用户预订理发服务的任务。与谷歌开发的其他技术相结合,Google Assistant能帮助人类自动完成其他许多日常任务。麦卡锡在60年前设想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似乎正唾手可得。
  除谷歌语音助手之外,现实生活中在金融、财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完成传统上由人类完成的复杂任务,甚至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逐渐被机器接管。机器人不再仅仅只是制造工厂的专用工具,而是广泛地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个行业的人们似乎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否将很快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程序取代,导致失业、劳动技能老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对于这些担心,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我们可以试图在历史中去寻找可能的答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也是一部生产力进步的历史,从早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开始,经过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世纪,直到近代的工业革命,以生产工具变革为主要标志和推动力,人类在拓展活动空间与密切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联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物质财富的产出效率,由此带来的人口增长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也使得社会文明得以进步。每一次工具的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旧有的行会、职业被淘汰的同时,新的职业和专业组织也在诞生,例如,在不久的过去或者当下,城市自来水和能源公用设施的建设和提供,就使得送水工、蜂窝煤加工等工种逐渐消失,正在发展和应用的远程抄表和物联网技术,又会使抄表、管道运维这些工种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总之,生产工具的变革不仅提升了效率,同时使得职业、社会阶层等也发生了变化,从而重塑了新的人机和社会关系。
  而这一轮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为驱动的新型工业革命,也被称为继蒸汽机、电气、计算机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能和之前的几次革命一样,即机器在替代部分劳动岗位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职业,使得人类进入智能社会并进一步促进人类福祉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于人类在应用新技术时如何履行自身的主动决策责任,而不是被动地成为新型生产工具变革中的奴隶。当前人类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经济方面的一个担忧,主要来自于它们侵入了包括金融、传媒、医疗、法律、教育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发达国家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也是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重要成果。如果担忧成真,那么对就业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将非常巨大,也会对现行的社会制度安排、文化等带来一系列影响。
  对于这种担忧,从历史经验来看,总体上仍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第一,按照新卢德主义的观点,人们并不需要排斥新技术的运用,但同时也没有价值中立的技术,所有的技术都负载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就此而言,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需要判断其是否能满足最大多数人群的利益诉求。第二,从技术本身来看,对现代服务业劳动岗位的取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某些岗位如资深教师和律师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很难被代替。第三,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技术在取代服务业某些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例如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这和历史上的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四,人类可以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部署中履行主动的决策和管理责任,根据社会和需要来决定资源投入,从而影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程。早在1976年,Eliza程序的开发者约瑟夫·魏曾鲍姆就在《计算机权力与人类理性》一书中提出对于需要尊重和关怀的护工、战士、警官、临床医生等职业,不能用人工智能取代,因为这些职业需要真正的同理心或同情,如果用缺乏具体感情的机器取代,人类将面临异化、贬低和尊严丧失。因此,魏曾鲍姆提出了一个人类履行主动决策责任的示例,就是以人类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人类尊严需要得到呵护,这符合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需求,而不是受限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
  我们相信人工智能、机器人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必然会深刻影响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但这个过程是需要目前的管理者从制度、观念上做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以使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情感诉求。同时人类能够从仅需要较低创新性的脑力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使人们投入到更富有创新精神的知识生产和消费中去,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链接:http://dzb.studytimes.cn/shtml/xxsb/20180704/34805.shtml

 

 

下一条:孙保学: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关闭